アジア想像の思想史

篇名
アジア想像の思想史
作者姓名
緒形康
頁碼
49-76
DOI
10.6163/tjeas.2014.11(1)49
摘要
  十九世紀後期日本的近代化過程之中,經常參考西方國家文明做為近代化的模範。戰前的亞洲主義和東亞聯盟的構想在西方文明的陰影之下, 大多止步於「亞洲的想像」。但在一九四五年戰敗之後,受到中國革命的衝擊,竹内好(1910-1977)率先提出「東洋」這個概念欲與西方相抗衡。他主張近代化有數個型態,並且提議採用以亞洲的抵抗為主要内容的新模型。
  一九六○年代後期,反映日本高度成長的經驗,梅棹忠夫(1920-2010)提出從歐亞大陸的中心和邊緣思考世界文明的生態史觀。與竹内的 模型相反,後者期望證明日本的近代化與亞洲社會的近代化之間異質性。然而,著眼於英國與日本同為歐亞大陸邊緣文明之相似處的觀點卻超越了梅棹自身的意圖,激發了日本知識份子將日本視為海洋文明的研究興趣。連帶著從以臺灣為首的亞洲海域的邊緣性來思考日本文明及其近代化的聲勢亦水漲船高。
  竹内和梅棹所做的嘗試是將戰前「亞洲的想像」當作日本變革的主體條件落實於現實中,但在一九八九年中國大陸民主化運動失敗以及東歐社 會主義體制崩壞之後,在日本人當中,現實世界的亞洲又似乎再度逐漸退縮回「想像中的產物」。再次落實亞洲的近代這個理念於現實世界中,對日本甚至全亞洲──尤其是東亞──來說,皆為相當緊要的課題。
關鍵字
亞洲主義、脫亞、汪暉、亞洲的想像、竹內好、胡適、杜威、文明的生態史觀、韓毓海、「漫長的19世紀」
附加檔案
全文下載11-1-3.pdf
觀看次數
1472
下載次數
2153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