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朝通鑑》及《大日本史》史觀演化  

本文從《本朝通鑑》及《大日本史》編纂背景與內容探討兩種史書的史觀演化及為政者的儒教受容之異同,人倫主義之內涵,進而從武家政治到文治政治的社會轉換與動向,論析兩部史書對南北朝正統論的經緯與異同及其與日本近代化、明治維新的關聯性。  

明治日本「中國哲學」的形成與楊朱論  

本文以明治知識分子探討「楊朱」的論述方式和觀點為例,試圖釐清明治時代「中國哲學」學術領域形成的實際情形之一斑。在傳統東亞知識分子的眼界中,「楊朱」並非會引起他們學術興趣的人物。不過到了明治後期他竟成為了中國古代主要「哲學家」之一。此轉換過程的契機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契機是在明治十年(1877年)開設於東京大學的「哲學」相關課程中,由Ernest Fenollosa和井上哲次郎等教師以中國哲學為題目所開設的相關課程。第二階段的契機則是由接受到這些課程而出版相關著作的井上圓了、瀧川龜太郎等青年知識分子所引起的。經過在明治十年代「中國哲學」學術領域初步形成的過程,當時的青年教師和學生們開始注意到楊朱思想的內容,並且一方面將楊朱與在西方哲學相關議題和人物做對比,另一方則由「自利」、「自愛」、「後退主義」等來自西方學術的用詞界定其思想的「哲學」意義。藉由就這樣的過程,使得「哲學家楊朱」的形象逐步形成。  

巡查大人的「理蕃」烏托邦: 吉村敏的臺灣小說〈山路〉  

垂水千惠指出,《決戰臺灣小說集》網羅的作家多為戰前臺灣具代表性之作家,但戰後有關吉村敏作家作品研究卻與此不相稱。本文首先透過吉村敏在臺活動及其文學歷程進行初探,結果顯示其任職機構皆屬官方,其作品多具國策協力面向。小說〈山路〉發表於太平洋戰爭前夜,當時旨在確立高度國防國家體制以邁向東亞新秩序建設的「皇民奉公會」剛在臺成立,莎韻「美談」傳遍臺灣,總督府也已發佈臺灣將於隔年起實施特別志願兵制度的消息,而原住民亦適用之。〈山路〉以「廣義理蕃人」日警之妻的葬禮為舞台,透過日原親密關係與同質化敍事、「聖戰」當前無個我的書寫策略,提出時局所需的「蕃界人」形象;並透過原民爭取承擔受徵召日警嬰兒養育責任之敍事,影射「志願」協助日人的原民形象。作者流露對日人的人本關懷,卻隱蔽原民的困境而代以原民對日人的恩惠歌頌與報恩及「志願」敍事。然而在作者將具有「非本意性」的日本的「義理」「報恩」意識強加諸原民的前提下,親密關係終有破綻,「內臺融合」僅是烏托邦,「志願」背景更絕非僅因日本教化的成功。據此,〈山路〉的人本關懷不僅有源自種族主義的侷限,其殖民地主義的橫暴也更形強化,小說因此可回收到吉村敏的國策協力文學系譜。  

2022-12
19-2

刊物簡介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屬於綜合類刊物,旨在以東亞為研究視野,以人文與社會科學為研究脈絡,以期建立廿一世紀東亞文明與其他文明對話之基礎,並深入發掘東亞社會文化之核心價值與議題。本刊為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Taiwan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THCI)之核心期刊,亦於2012年3月成為Scopus資料庫之收錄期刊。

本刊徵收文學與哲學,區域研究、族群研究、人類學及社會學等領域之學術論文。來稿請符合本刊徵稿宗旨、參酌〈稿約〉與〈撰稿格式〉書寫,並請使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開放期刊系統(Open Journal System, OJS)」進行投稿,若有任何問題敬請來信:tjeas.ntn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