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仁齋詮釋《中庸》之盲點

篇名
伊藤仁齋詮釋《中庸》之盲點
作者姓名
唐格理
頁碼
1-24
DOI
10.6163/tjeas.2015.12(1)1
摘要
德川時代的古典儒學者伊藤仁齋,為儒家經典《中庸》所作的註釋書《中庸發揮》,檢視了原典中的術語在古文中的用途,企圖恢復這些術語的「古義」。數百年前,朱熹詮釋《中庸》的《中庸章句》,提出一些形上學術語,伊藤大力修訂朱熹的形上學術語,認定朱熹「靜態抽象」的理 學對「動態真實」的存在沒有任何影響,也不能當作人生實踐的方針?相反地,他試圖證明原始的《中庸》不但實際,對人類倫常關係的行為也有影響。伊藤仁齋的立場帶有地域色彩,也反映出日本對朱熹術語的理解,他們認為朱熹的重要概念(例如「理」)是呆板而造作的。伊藤質疑朱熹體系的一貫性和重要性,並發展出對人類價值觀的「常識論陳述」,以符合實際社會的形構。儘管有這樣的背景,伊藤仁齋在《中庸發揮》的論證,完全是根據他對文本的古典派分析,因此我們可以直接檢視他的論證。本文認為伊藤過度修正朱熹和宋朝儒學對中庸的形上學詮釋,因此在概念上沒有足夠的基礎,來支持他在自己在解讀《中庸》時企圖注入的孟子觀念。他大膽解構朱熹的架構,而且只認知到日常生活具體的現實和經驗,卻悄悄注入孟子的觀念。《中庸》所代表的傳統比孟子更早,孟子企圖把這個傳統發揚光大,而非取而代之,顯示伊藤的作法只是白費力氣。本文在結論指出,伊藤仁齋是透過本身的文化和年代的角度來詮釋《中庸》,他對原典術語的詮釋,和古典及南宋時代的中國截然不同。此外,他認為《中庸》指的是一般適當行為的典範,而非中國原本的「不偏不倚」的意思。儘管伊藤的陳述和中國儒學有所差異,他確實恢復了原典當中的某些人文主義精神。伊藤運用他古典主義的方法,一開始的作法是正確的,可惜他的盲點讓我們無法得知正宗儒學的目標。
關鍵字
伊藤仁齋、中庸發揮、朱熹、中庸章句、中庸、中、理、氣、已發未發、天、天命、性、情、道、良知、孟子
附加檔案
全文下載12-1-1.pdf
觀看次數
1978
下載次數
2966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