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頁
- 各期瀏覽
-
-
跨文化研究與詮釋問題舉隅:儒家傳統對於知識與價值的理解
跨文化研究與詮釋問題舉隅:儒家傳統對於知識與價值的理解
-
篇名
-
跨文化研究與詮釋問題舉隅:儒家傳統對於知識與價值的理解
-
作者姓名
-
劉述先
-
頁碼
-
119-132
-
DOI
-
-
摘要
-
文化的特色在符號的應用,當然也就無可避免地會牽涉到詮釋問題。吾人把文化當作一個不斷在變化的歷程,而不同文化在相對隔離的情況下發展,當然會呈現 十分不同的特色。本文略談儒家傳統對於知識與價值的理解與詮釋,作為我對跨文 化研究與詮釋問題思考的舉証。
儒家哲學歷經先秦、宋明、當代三大時期,可以通過與西方哲學思想的比觀凸顯出來。西方哲學同樣源遠流長,經歷古代、中世紀、近現代的發展,其主流思想呈現一種二元對立的方式。在古希臘,柏拉圖對比永恆的理型與流變的事物,亞里士多德對比法式與質料;中世紀對比知信;到了近代笛卡兒割裂身心,休謨切割實然與應然,康德嚴分現象與本體,當代邏輯實徵論乃分離知識與價值。一直到晚近全球意識覺醒,才有與過去不同的省思。
但在中國儒家傳統三個時期卻都把知識與價值當作不可分割的整體看待,展現了完全不同的特色。孔子的思想倡知行合一、仁智雙彰。繼起的孟子有理想主義、荀子有自然主義的傾向,但都強調人文化成,知識與價值緊密地關連在一起。宋代 朱熹講格物致知,卻不可以誤解為經驗科學的推概,而是聖學的一支,重視修養工夫,講知識、價值的踐履。王陽明提倡致良知更不待言。當代新儒家仍秉持這樣的睿識,重新嚮往通貫的統觀與共識。對比於當代西方的分崩離析,在追求改弦更張之際,應該可以給予吾人重大的啟發。
-
關鍵字
-
知識、價值、思想的二分法、通貫的理解、全球意識、對話時代、知行合 一、 認知與情感意義
-
附加檔案
-
全文下載
-
觀看次數
-
1573
-
下載次數
-
2486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