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紀中國儒學思想的近代意涵:以日本學者島田虔次、溝口雄三的相關討論為中心

篇名
十六世紀中國儒學思想的近代意涵:以日本學者島田虔次、溝口雄三的相關討論為中心
作者姓名
吳 震
頁碼
199-228
DOI
摘要
自上世紀二○年代始,中國學界有關十六世紀儒學思想研究進入了一個新階段,近代西方的一些學術概念作為問題的重構方式及其分析模式被大膽採用,譬如 「近代」或「近世」概念之移植,便是其中的標誌之一。相形之下,戰後日本在「反省近代」的社會思潮這一背景當中,更有不少中國學研究專家將「近世」概念作為觀照中國的分析座標,島田虔次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考察十六世紀中國儒學的思想時,將問題意識集中在:「中國的近世性與近世的中國性」上。亦即: 具有「中國」之特殊意涵的「近世性」如何與作為「世界」一般的「近世性」比照合觀?他認為在這一問題意識的觀照之下,可以發現和挖掘在西方進入中國之前,中國本土思想所蘊涵的「近代精神」。八○年代後,溝口雄三以「前近代」作為考 察中國近世思想的一個基本預設,在方法論上反對套用西方的觀念分析,在歷史敘述上,則在「前近代」這一分析框架之內,嘗試找出對形成中國近代思想之特質具 有決定性因素的某些思想資源。溝口與島田雖在「近代」概念的設定上存在分歧,但在總的方向上,兩者的努力目標卻有一致性:即從十六世紀儒學思想的推演進程中追尋近代的思想淵源。綜觀日本學界近五十年有關中國近世思想的研究歷史,至少給吾人有二點啟發:一、當代西方的中國學界在近代中國的研究領域,經歷了由 「西方中心論」到「中國中心論」再到「公共領域」等分析模式的不斷轉換,而日本的中國學界卻在西方與非西方的分析模式中,固執地尋找著一條獨自的研究路徑並構成了自己獨特的問題意識,以一種特有的心情感受及歷史觀念來觀照和解釋中國。二、在中國本土之外的中國研究,日本學者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對我們來說,足以提供一個互補的分析視野。吾人在對本土的思想和歷史抱有關懷之同時,應思考如何以一種開放的心態將「他者」的立場融入自己的視野,這不僅是應有的解釋態度,其本身也應當是一種解釋方法。
關鍵字
近世、近代、前近代、近代精神、他者
附加檔案
全文下載1-2-7.pdf
觀看次數
1812
下載次數
2761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