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之創譯與演繹──兼論「哲學」與「理學」之辨

篇名
「哲學」之創譯與演繹──兼論「哲學」與「理學」之辨
作者姓名
陳瑋芬
頁碼
1-43
DOI
10.6163/tjeas.2012.9(2)1
摘要
日本獨特的思想究竟可不可以視之為「哲學」?這個問題自西周(Nishi Amane, 1829-1897)以漢字詞造語「哲學」二字和"philosophy"概念建構出對譯關係之後,變成為啟蒙思想家及其後許多知識分子關注的問題。本文以近代日本知識分子對"philosophy"的譯語的摸索,即"philosophy"漢譯語的成立過程為主要關懷,討論由「愛」(philo)和「知」(sophia)共組的西洋概念"philosophy"如何在近代日本得到理解與翻譯。筆者認為,翻譯不僅僅是「靜態的」產物,也是「動態的」行為。而翻譯行為不單在概念的層次上尋求兩者價值相通相同之處,同時也把不能輕易由概念等值來表述之處,透過深層的心理反省而加以概念化。因此,知識分子面對西洋概念時選用或捨棄某詞彙來翻譯,背後必然隱含了某些考量。本文試圖 一定程度地解讀這些隱含的思想訊息,考察西周如何劃定日本「哲學」的意涵,其後的日本哲學界又如何逐步創造出日本哲學的特徵,到了京都學派時期,西田幾多郎(Nishida Kitarō, 1870-1945)等人又如何建構出一種代表日本的邏輯的哲學。此外,「理學」一詞在近世到近代所受到的理解,以及與西方語彙對譯關係發生變化的過程,也影響了「哲學」譯語的成立,故文中也盡量顧及「哲學」與「理學」二語的互動狀況,來進行探討。不論是認同日本「哲學」的存在與否,知識分子在面對「哲學」之譯語時,都必須進行自我對東西方思想本質及內涵的界定,並給予不同的思想傳統以相異的特徵標示。終於在京都學派正式開啟了近代的哲學營為,他們試圖結合存在與當為,以自動自發的所謂自覺為根底,構築一種形上學,並將自然和文化的諸範疇定位在此自覺的經過中,可說是一種結合東西洋哲學的新風貌。
關鍵字
哲學、理學、西周、西田幾多郎、日本近代、翻譯、概念史
附加檔案
全文下載9-2-2.pdf
觀看次數
1803
下載次數
2694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