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若鏞治《大學》的幾個特點

篇名
丁若鏞治《大學》的幾個特點
作者姓名
孫叡徹
頁碼
165-196
DOI
摘要
在韓國,丁若鏞被稱為是朝鮮王朝實學的集大成之學者。在那個時代,一般讀書人學習或研究《大學》,幾乎都以朱子的《大學章句》為宗,然而丁若鏞研究《大學》,其意見與以性理學為宗的朝鮮學者不同,也與中國的朱熹不同。丁若鏞治《大學》的特點,簡略整理如下:
一、丁若鏞主張,學校名稱的「大學」即國學,應讀為「太學」,其學生即為「冑子」,因此「大學之道」就是「冑子之道」。太學教「冑子」以老老、長長和恤孤三大禮,此三大禮亦即太學興孝弟慈之本、興孝弟慈之教。
二、朱熹以為舊本《大學》有錯簡和闕文,因而把《大學》分為經一章和傳十章,重新編排和補充。丁若鏞反對朱熹的看法。丁若鏞在《大學公義》裡所引用的《大學》全文是古本《大學》,不是朱熹的《大學章句》,並視《大學》是敘述一貫的經文,分之為二十七節而解說。另外,關於《大學》的作者,朱熹認為是曾子作經一章而其門人作傳十章,丁若鏞保持懷疑的態度,不斷定《大學》的作者是誰。
三、對於「明明德」的解釋,朱熹主張「明德」是天賦與的虛靈不昧之本性,丁若鏞反對,改用「孝弟慈」來解明德。他主張,通過「孝弟慈」實踐「明明德」,就能達成治國平天下的目標,因此,「明明德」之歸著點就是平天下,「孝弟慈」之實踐就是「明明德」之真面目。另外,他也主張實踐善行而後才能說「德」,實行以前,無所謂「德」。
四、丁若鏞不贊同朱熹《大學章句》把「新民」改寫成「親民」。他主張「親民」是通過實踐「孝弟慈」而後使老百姓興「孝弟慈」而相親相愛;又主張「新民」是興孝弟並使民興孝弟。如此,「新民」之義乃同於「親民」。
五、朱熹主張「至善」是事理當然之極,包括「明德」和「新民」,而「止至善」則是盡天理之極而毫無人欲之私。丁若鏞不贊同朱熹。若鏞解「止」為「至而不遷」,解「至善」為「人倫之至德」,解「止至善」為實際實踐「孝、敬、信、慈、仁」的人倫之至德。他以「人倫」解「至善」,更進一步,將這五個德目歸納為「孝弟慈」三目。
六、丁若鏞不贊同朱熹的「三綱領八條目」。「三綱領」是「明明德」、「新民」和「止於至善」,「八條目」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和「平天下」。丁若鏞容納「三綱領」,但是不採取「八條目」,這是若鏞治《大學》最大的特點:他不把格物致知列入八條目,而是與之分開,合併為一後而提高其地位。他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格致六條,又以「意、心、身、家、國、天下」為物,以「誠、正、修、齊、治、平」為事。他釋「物有本末」,以意心身為本,以家國天下為末。他主張事有終始,以誠正修齊治平互為先後。
丁若鏞重視「誠意」,以誠意貫徹意、心、身、家、國、天下,並著重在治國平天下。他把「誠」看成《大學》的中心,以「誠」實踐「孝弟慈」,一方面以「誠」修己,一方面以「誠」化民,「誠」成為成己、成物的倫理實踐的原動力。
關鍵字
大學、丁若鏞、誠意、平天下、三綱領、孝弟慈、明明德
附加檔案
全文下載2-1-7.pdf
觀看次數
1947
下載次數
2014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