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朝鮮儒者的「封建郡縣論」及其改革思想——以尹鑴、金萬英為例  

尹鑴、金萬英身為十七世紀的朝鮮儒者,目睹了國家經歷戰亂後秩序的混亂,從根本上觀察到郡縣制的弊端,並期待以封建制為手段進行改革,實現三代之治。其中尹鑴以《周禮》為據,認為郡縣制未能傳承封建制精髓,欲革其弊,須強化地方管理,以聖王之道達天下共治。金萬英則指出,時弊的根本在於郡縣制的不合理,並圍繞賦稅、官制、舉士、兵制等方面提出改革方案。可以說,「封建郡縣論」從側面體現了朝鮮儒者於明清之際對現實的深刻思考,也暗示了東亞傳統思想在面臨全球現代化思潮時所富有的生命力及其內在轉換邏輯。  

「普羅詩」在臺灣(1927-1932)  

本文考察日治時期臺灣詩壇如何透過不同的文藝雜誌接受日本的「普羅詩」(プロレタリア詩)以及中國的「普羅詩派」,並且從「在臺灣」書寫普羅詩開始,進而發展到書寫「臺灣的」普羅詩的過程。 本文將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說明1927-1930年臺灣對於日本的「普羅詩」與中國的「普羅詩派」的接受。研究材料為日文的《無軌道時代》與中文的《洪水報》、《赤道》等。第二部分則探討上述階段普羅詩尚未能反映殖民地現實之面向。說明1931-1932年在普羅詩衰退之際,新的文藝社群與新的普羅詩創作方向如何突破上述階段的困境。研究材料為中日文的《臺灣文學》(1931年創刊)等。1930年代,雖然當局對於左翼運動的鎮壓使極左路線的運動與作品失去繼續發展的空間,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普羅詩的精神及其對於階級關係的思考、對殖民地臺灣特殊性的重視逐漸成為臺灣左翼詩人的共識。  

廿世紀初《劉香演義寶卷》在越南南部的創作與傳播過程研究  

《劉香演義寶卷》是六八詩體的喃傳故事,改寫自中國《劉香女寶卷》,並在20世紀初越南南部得到廣泛流傳。本文以1908年喃字刻本為基礎文獻,對《劉香演義寶卷》進行考察。筆者結合版本考證與比較文學的研究方法,找出兩者之間的異同。 對比的結果顯示,此越南喃字文本與在廣州和常州刊刻的《劉香女寶卷》(1875—1903)有著密切的關係。兩者之間的差異性體現喃文改寫本作者的有意為之,或是引導而能找出底本。從《劉香演義寶卷》的一種喃字文本與五種國語字文本進行比對考論出發,本文論證了20世紀初《劉香演義寶卷》在越南南部出現與傳播的多樣性, 由此呈現出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劉香女寶卷》及各種中國佛教話本在越南南部創作與傳播過程。  

第21卷第1期2024年6月最新出版!  

 

2024-06
21-1

刊物簡介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屬於綜合類刊物,旨在以東亞為研究視野,以人文與社會科學為研究脈絡,以期建立廿一世紀東亞文明與其他文明對話之基礎,並深入發掘東亞社會文化之核心價值與議題。本刊為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臺灣人文學引文索引」(Taiwan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 THCI)之核心期刊,亦於2012年3月成為Scopus資料庫之收錄期刊。

本刊徵收文學與哲學,區域研究、族群研究、人類學及社會學等領域之學術論文。來稿請符合本刊徵稿宗旨、參酌〈稿約〉與〈撰稿格式〉書寫,並請使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開放期刊系統(Open Journal System, OJS)」進行投稿,若有任何問題敬請來信:tjeas.ntn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