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
Jörn Rüsen |
i-vii |
專題介紹
|
|
7-2 |
Pradeep CHAKKARATH |
1-23 |
印度的自我與他者:印度的個人與集體認同
|
|
7-2 |
林鴻信 |
25-47 |
點與線:獨特性與關係性應用於跨文化對話裡的 「自我」與「他者」概念
|
|
7-2 |
Erhard RECKWITZ |
49-70 |
學習了解他者:毛翔青的小說《島之佔有》
|
|
7-2 |
Jürgen STRAUB & Gala REBANE |
71-99 |
文學的視覺記憶:當代意大利歷史小說中作為想像社群的集體認同
|
|
7-2 |
Wilfried LOTH |
101-111 |
歐洲認同:傳統、建構與信仰
|
|
7-2 |
Ernst WOLFF |
113-147 |
文化之間互動條件的再思考:評列維納斯《他者的人文主義》
|
|
7-2 |
張崑將 |
149-198 |
從前近代到近代的武士道與商人道之轉變
|
|
7-2 |
蔡振豐 |
198-228 |
中國近代武士道理念的檢討
|
|
7-2 |
陳繼東 |
219-254 |
在中國發現武士道──梁啟超的嘗試
|
|
7-2 |
藤井倫明 |
255-288 |
三島由紀夫與《葉隱》──現代日本文人所實踐的武士道
|
|
7-2 |
李惠儀 |
289-344 |
性別與清初歷史記憶──從揚州女子談起
|
|
7-2 |
顏世安 |
345-359 |
析論《論語》中禮與仁的關係
|
|
7-2 |
Stephan SCHMIDT |
361-372 |
【書評】 Jörn Rüsen/Henner Laass (eds.), Humanism i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Experiences and Expectation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