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數 | 作者姓名 | 頁碼 | 篇名 | 全文下載 |
7-2 | Jörn Rüsen | i-vii | 專題介紹 |
![]() |
7-2 | Pradeep CHAKKARATH | 1-23 | 印度的自我與他者:印度的個人與集體認同 |
![]() |
7-2 | 林鴻信 | 25-47 | 點與線:獨特性與關係性應用於跨文化對話裡的 「自我」與「他者」概念 |
![]() |
7-2 | Erhard RECKWITZ | 49-70 | 學習了解他者:毛翔青的小說《島之佔有》 |
![]() |
7-2 | Jürgen STRAUB & Gala REBANE | 71-99 | 文學的視覺記憶:當代意大利歷史小說中作為想像社群的集體認同 |
![]() |
7-2 | Wilfried LOTH | 101-111 | 歐洲認同:傳統、建構與信仰 |
![]() |
7-2 | Ernst WOLFF | 113-147 | 文化之間互動條件的再思考:評列維納斯《他者的人文主義》 |
![]() |
7-2 | 張崑將 | 149-198 | 從前近代到近代的武士道與商人道之轉變 |
![]() |
7-2 | 蔡振豐 | 198-228 | 中國近代武士道理念的檢討 |
![]() |
7-2 | 陳繼東 | 219-254 | 在中國發現武士道──梁啟超的嘗試 |
![]() |
7-2 | 藤井倫明 | 255-288 | 三島由紀夫與《葉隱》──現代日本文人所實踐的武士道 |
![]() |
7-2 | 李惠儀 | 289-344 | 性別與清初歷史記憶──從揚州女子談起 |
![]() |
7-2 | 顏世安 | 345-359 | 析論《論語》中禮與仁的關係 |
![]() |
7-2 | Stephan SCHMIDT | 361-372 | 【書評】 Jörn Rüsen/Henner Laass (eds.), Humanism i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Experiences and Expectations |
![]() |